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互联网与研究

【互联网+观察】“大数据+”:全产业链的颠覆与重构

2015-08-25 来源: 【打印】

  大数据是个产业吗? 

  其一,从产业内涵理解,一个产业中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具备同类属性。大数据产业的共同属性是支撑大数据组织管理和价值发现。

  其二,从产业外延理解,一个产业中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能够具体化。大数据产业相关企业经济活动包括:用以实现大数据存储、检索、处理、分析、展示的相关IT硬件与软件的生产、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服务。可分为三个方面:(1)用以搭建大数据平台、实现大数据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的相关IT硬件与软件的生产、销售和租赁活动;(2)大数据平台的运维与管理服务,系统集成、数据安全、云存储等解决方案与相关咨询服务;(3)与大数据应用相关的数据租售业务、分析预测服务、决策支持服务、数据分享平台、数据分析平台等。

  其三,从产业构成理解,一个产业必须具备相应的上下游产业链。大数据产业链按照数据价值实现流程包括数据组织与管理层、数据分析与发现层、数据应用与服务层等三大层级,每一层都包含相应的IT技术设施、软件与信息服务。

  大数据产业步伐越来越快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数据大国和“世界数据中心”。从每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来看,中国的步伐是越来越快。在传统的IT时代,中国是西方的“追随者”,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与国际社会“并驾齐驱”,其中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不相上下。进入“互联网+”的DT时代,中国一些大数据企业和人才甚至处于国际“领跑”地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口基数和数据量,背后的“数据金矿”也最大。以前非常向往国际大企业的大数据人才,现在愿意在国内的企业发展。据预测,2020年中国数据总量将达到8.4ZB,占全球数据总量的24%,届时将成为世界第一数据大国和“世界数据中心”。

  大数据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随着宏观产业环境的不断优化,中国大数据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众多互联网企业围绕大数据展开的技术研发、应用创新取得进展,医疗卫生、金融、交通等传统行业也在积极利用大数据进行有效探索。中国部分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他们建立了大数据平台,在分布式系统、超大规模数据仓库、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服务的大数据产业体系日趋成熟。

  “大数据+”:全产业链条的颠覆与重构 

  从“互联网+”到“大数据+”。当下中国正被一股全民创业的浪潮席卷。“互联网+”的提出更是犹如一针兴奋剂,刺激着了每一个创业者和投资者身上。这个浪潮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产业转型逻辑。日渐成熟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让世界上的一切信息都可以进行采集、传输、存储,这些大量、在线、可随时调用的信息大数据,为新的应用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而对这些大数据用不同的工具和算法进行计算统计、归类加工,挖掘出其中的规律、结论,并用以指导人类的活动,将改变世界,颠覆与重构全产业链条。

  现在已经进入到“云物移大智”时代。“云”是云计算,“物”是物联网,“移”是移动互联,“大”是大数据,“智”是智慧城市或智慧地球。“云物移大智”是颠覆一切的时代,“颠覆一切”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转型的问题,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次重大的转型升级。

  “大数据+”是各产业发展的刚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刚需”。对传统产业来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业的转型重构已经刻不容缓。“拥抱互联网时代”已成为传统产业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个趋势越来越清晰,人们每天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信息,“大数据+”这种趋势一定会是社会发展的“刚需”。互联网重构之后,将迎来继人口红利后的下一个红利——大数据红利,引领世界互联网升级潮流。一个全新的“大数据+”也并驾而至,全产业链条的颠覆与重构拉开了时代大幕。

  强劲势头中存隐忧 

  各地发展大数据产业“各自为战”。现在各地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存在泛滥现象,有的地方,市、县、乡都在搞大数据、云计算,“全民大数据”容易导致新一轮的硬件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对数据集聚有负面作用,“并不是建起了数据中心就有数据”。

  配套设施“一哄而上”。在全球金融市场低迷、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发展大数据产业是一种“现实选择”。不少欠发达地区对此寄予“弯道超车”厚望,各地自行探索难以形成合力,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重复建设,对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大数据产业的数据资源不够丰富。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和公开,以及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的专门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不够完善。政府和垄断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开放程度不够,众多“信息孤岛”造成大数据产业的数据资源不够丰富。而企业拥有的大数据技术和计算能力却无用武之地,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状态。

  数据整合困难。即使拿到公共大数据,但由于政府部门条线分割严重、缺乏数据存储规范标准,这些数据十分杂乱,融合成本高昂,企业难以承受。“很多记录下来的数据没有规范化,也没有对数据存储进行设计,即使在同一个行业,数据也是‘一人一个模样’”。

  引进大于自主创新。目前中国大数据产业距离“潮头”的差距还表现在大数据处理工具是“他山之石”,一些知名企业用的都是国外的数据处理技术,自主核心技术突破还有待时日。

  清晰定位防其“野蛮生长” 

  制定清晰的大数据、云计算顶层设计。确立大数据思维被认为是突破大数据发展障碍的重要抓手。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数据治理”意识,形成了做决策靠经验判断的惯性思维。一项针对我国主要部委信息化部门的调查显示,近4成的部门负责人没有意识到大数据可以帮助提升业务能力。鉴此,政府将制定清晰的大数据、云计算顶层设计。从数据主权、数据创新能力、关键技术、人才、数据研究、覆盖全行业的产业链、法制环境支持等关键要素入手,研究大数据发展趋势,评估大数据对政府、经济与社会运行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同时,制定未来5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关键技术、重点任务、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等规划,以协同政府各部门、各行业主管单位、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共同发展的氛围。

  政务公开。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最为迫切的是政务公开,“越多政务数据被公开,就会创造越多的机会和价值”。政府将加快推进数据的分级和公开,同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带动数据资源成为社会治理,优化城市管理和经济决策的重要资源。

  各地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将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做到精细化设计,针对性开发,促进大数据产业形成良好、可持续的发展生态环境,而不是任其“野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