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17家单位负责人上线武汉城市留言板与网民互动“国际化大武汉”建设

2018-05-18 来源:武汉发布 【打印】

  

 

  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推进国际化大武汉建设。18日上午,围绕市政协3号建议案,相关主办单位、提案人代表,以及政协常委会有关专委会负责人上线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回答网民提问。

  市政协3号建议案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步伐,将打造国际化城市作为建设“三化”大武汉的重要抓手,在对外开放领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建议通过建立国际化发展“一把手”工程、制定国际化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纲要、建设功能性代表片区、拓展宣传渠道等措施,全面推进国际化大武汉建设。

  9时30分,上线活动正式开始,现场气氛紧张有序。记者注意到,已有8000多名网民参与互动,提出近50条问题和建议。

  围绕市政协3号建议案,主办单位市外办及有关会办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网信办、市发改委、市交运委、市卫计委、市旅游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招商局、市文化局、市体育局、市招才局、武汉军运会执委会综合部、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管委会、武汉广播电视台的负责人正忙碌地查看网民提问,认真做出回答。

  本次互动是“为幸福奋斗——2018人大议案政协建议案办理”系列上线互动活动的第五场,每一场均有议案提案人代表共同上线。该活动由武汉市网上群众工作部与武汉市政府督查室联办。

  欢迎各类外籍人才来汉创新创业

  引进人才没有数量限额

  推进国际化大武汉建设,在选聘外籍人才方面有哪些特殊要求,在数量上有无总体限制?上午的上线活动气氛热烈,网民“金刚100”就人才引进方面向市招才局提问,得到迅速解答。

  市招才局表示:首先感谢网民对我市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聚天下英才以用之。在外籍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我们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和用人主体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只要是我市重点发展的行业领域、市场和企业需要的各类外籍人才,我们都欢迎和支持来汉创新创业,对引进人才的数量没有限额要求。

  “中国武汉”网站建成多语种政府网站

  成网上宣传武汉形象、吸引国外资源窗口

  

 

  为幸福奋斗,让大武汉走向世界。18日上午进行的上线互动活动中,网友“EXR”提问:武汉政务网如何成为“宣传武汉形象,吸引国外资源”的窗口?

  对此,市网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1999年6月开通的“中国武汉”网站,是武汉市人民政府在因特网上建立的政务门户网站,是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总平台。

  “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坚持以服务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秉承“便民、利民、为民”服务理念,突出“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定位,成为网上“宣传武汉形象,吸引国外资源”的窗口。一是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水平,保障公众知情权。2017年,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公开的政府信息达到34万余条;二是积极拓展互动交流渠道,促进政民沟通。网站集成了政策解读、市长信箱、城市留言板等十几类互动交流渠道,集中了全市50余家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的服务专线电话和在线提交通道,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反映诉求“一站式”平台;三是建成多语种政府网站,提高网站国际化水平。门户网站于2005年9月首次开通“中国武汉”英文网站后,目前已陆续建成了法、日、韩、德等多语种外文版面,为外籍人士提供旅游、投资、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信息查询、网上咨询和办事指南等服务内容,扩大了城市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了武汉国际化水平。

  在历年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始终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先进行列,2016、2017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省会城市第三名、副省级城市第四名。目前网站月访问量超过43万次、访客数量达到19万人次。

  武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达18名

  戏曲品种下乡下社区列入“十件实事”

  推进国际化大武汉建设,该如何在各种文化形态汇集中,挖掘和保留本土文化的精髓?18日上午的互动活动中,网民“金刚100”表达对本土文化发展的关心和关注,向市文化局提问。

  对此,市文化局负责人回复留言:向这位网民表示感谢。该负责人留言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要努力挖掘民族、地域文化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市7名非遗传承人入选国家级。他们是:夏菊花(武汉杂技)、姚长生(汉剧)、钟惠然(楚剧)、付群刚(湖北大鼓)、黄圣辉(汉绣)、叶蔚璋(木兰传说)、刘卫祥(龙舞高龙)。

  武汉市推荐的7名传承人全部上榜,为历次推荐入选人数最多。至此,我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达到18名。通过对传承人和传承项目的保护和传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

  另外,戏曲品种下乡下社区会成为常态,已经列入政府十件实事。

  2020年我市国际地区航线将达70条以上

  从武汉出发,可直飞五大洲的重要城市

  “国际大都市是不是多开直飞海外航班?能多开一些吗?”互动活动中,网民“lisax"提问。

  对此,市交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国际对外交通通道在城市国际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市多年来致力于开通更多的民航航线。至2017年底,武汉国际地区航线已达到55条。计划到2020年,国际地区航线将达到70条以上。届时,从武汉出发,可直飞五大洲的重要城市。同时,在航班密度上也将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优化,尽力满足市民出行、国内外交流及我市产业发展需求。

  2035年武汉将基本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亮点城市

  上午进行的上线互动活动中,网民“果然”问到:目前武汉对外开放的程度如何,处于全国什么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多大差距,我们还需要多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成目标?

  对此,市外办李军在回复中介绍:2015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城市对外交往活力指数》,以此指数分析了中国46个主要城市的对外交往情况。其中武汉综合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2016年,全国友协编著的《中国城市竞争力专题报告》首次提出“城市友好交往度指数”,武汉在全国254个样本城市中综合得分排名第二。目前,我市总领事馆、世界500强落户数量、国际及地区航线数、旅客吞吐量等稳居中部第一,但与国际化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近年来,在全市共同努力下,我市国际化建设取得不少亮点和成绩。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和印度总理莫迪选择在武汉会晤,这是继今年初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访汉后迎来的又一重量级国际贵宾。随着国家战略聚焦武汉,2019年世界军人运动会等重大国际赛事活动在汉举办,武汉的城市国际化水平将继续稳步提升,目标是建设国际化大武汉,建成世界城市发展中的亮点城市。

  关于目标完成时限,市委市政府已决策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基本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亮点城市。

  市民了解我市国际化进展,可通过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长江网、市政府官网等网络媒体或融媒体获取有关信息,也可在武汉城市留言板向我办留言咨询。

  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

  为武汉学子出国深造提供有利资源

  “建设国际大武汉,武汉学子考取国外高校是否会有更多的便利政策?武汉的高校是否会更多的和国外高校进行一些资源交换、学生互换等活动?”互动活动中,网民“donghaha”提问。

  对此,市教育局在回复中介绍:目前,在高中生考取国外高校方面,全市共有12所省级示范高中、2所中等职业学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另有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占全省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三分之一。高校之间,在汉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44个。以上所提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为学生考取国外高校提供资源和便利。

  今年,我局出台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于引入世界知名教育机构、引进优质课程资源、拓展中外合作办学等做出了积极规划,将进一步加深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武汉学子出国深造提供有利资源。

  “一城好人、道德高地”

  武汉市全国道德模范增加到12位

  

 

  网民“立新”留言说,加快建设国际化大武汉的举措牵动着每个武汉人的心,也是政府一项伟大的战略举措。他提问:城市基础建设向国际化看齐的同时,如何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政府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新动作?

  对此,市委宣传部负责人首先向该网民对推进国际化大武汉建设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

  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大力彰显人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是国际化大武汉建设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市正在实施文明城市建设“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车辆礼让行人标准,突出市容环境、窗口行业、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不文明行为治理。

  武汉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黄旭华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我市全国道德模范增加到12位,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武汉“一城好人,道德高地”的形象进一步放大。

  同时,武汉市还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志愿者之城,武汉志愿者在全市大型活动中,以志愿服务点亮文明“航标”,向世界展示“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新形象。

  近30条利好政策

  吸引商客来自贸区投资兴业

  “如何促进本地经济体与国际接轨?自贸区有哪些促进利好政策吸引商客?”在上午的互动活动中,网民“阿瞬爱冰河”提问。

  对此,武汉自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4月1日挂牌运行以来,武汉自贸区正积极按照中央、省、市有关要求和部署,对接国际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按照创新、开放“双轮驱动”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开放创新促改革、促发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可复制、可推广为根本要求,积极探索中部地区扩大开放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全力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力争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创新创业活跃、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功能突出的自由贸易园区。

  截至目前,武汉新港委、市科技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招才局等市直部门出台了集装箱航运航线发展政策性补贴办法、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推荐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和创新税收服务等8项支持措施。武汉自贸区发布了“新黄金十条”“开放十条”“招商十条”“自贸十条”“跨境电商十条”“光谷制造2025”“新民营经济八条”等近20项支持政策。武汉海关、省“一行三局”、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公安厅等部门均出台了系列专项支持政策。省、市、区出台的系列政策,在支持入区发展、扩大业务规模、开拓国际市场、降低企业成本、提高通关效率、创新金融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仓储环境、人才自由流动、新旧动能转换、提升贸易水平等多个方面吸引客商投资兴业。目前,武汉自贸区正通过实地调研、网络调查,面向社会公众常态化地开展“政策众筹”,广泛征求居民、企业的需求和建议,提高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

  武汉三镇“洋面孔”会越来越多

  记者注意到,上午正在进行的上线互动活动中,网民““天福名茶”问到:“目前,武汉除了大学城附近以及江汉路,街头路边很少能看得到老外,未来如何吸引老外留在武汉工作、生活、发展?”

  对此,市外办李军在回复中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市国际化水平的稳步提升,来汉工作、旅游、居住的外国友人逐年增加。目前,我市正加大吸引国际人才的力度,不断优化国际公共服务环境,致力推进国际社区、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建设,开通更多国际航线,大力改善国际化营商生活环境,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吸引更多国际组织机构入住武汉,举办更多国际性会议和活动。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市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武汉三镇”洋面孔“会越来越多,国际范越来越浓。(长江日报记者孙笑天 张东华)